Thursday, May 13, 2010

消息理論與流行歌手 - Self-information



消息理論與流行歌手 - Self-information


平常我很少主動聽新的流行歌曲,所以對於台灣的流行歌壇中甚麼時候冒出了那位新生代歌手等這些訊息往往都是慢半拍。有時在KTV跟朋友唱歌時,翻開新進歌曲歌單往往是一首歌都不認識,只能聽別人先唱過一遍,下次若再有人點同一首歌才有機會唱。我只對自己很喜歡的一些經典歌曲以及歌手有些許了解。

儘管我只知道這成千上萬的優秀歌手中的極少數幾位,在KTV中、電視上、廣告配樂、路旁店家播放的流行音樂似乎很少聽到我未曾聽過的歌曲。換句話說,這少數幾位我曉得的歌手們,共同塑造了整個流行歌壇的模樣。被傳頌的永遠是這些歌手以及歌曲,而其他優秀的歌手,大家對他們的印象很快地就被時間給沖淡了。我相信有相同歌唱技巧、獨特聲音、創作才華的歌手數量遠多於這些歌手,但是為什麼只有這些歌手得到了所有的注目?



答案是原創。



這些受人注目的歌手和歌曲,都曾在他所屬的時空背景、社會環境的氛圍下,唱出了不一樣的聲音,開創出嶄新的道路。



70年代的台灣在戒嚴時期時整個社會瀰漫著一種壓抑的氛圍,而同時中國剛歷經十年文革所帶來的嚴重災難,鄧麗君優美的聲音和樂曲一出現,馬上就擄獲了所有人的心,起了一種療傷人心的作用,她那天籟般的歌聲是那一代所有人的共同記憶。



張雨生高亢的嗓音、充滿人文精神與社會關懷的創作理念,以及其多元化實驗式的曲風嘗試豎立一種典範,影響了所有之後的華語流行音樂人。



而張雨生當年慧眼所提拔的張惠妹,則是第一位以強調原住民血統特色而成功打進主流市場的歌手,讓當年一片受西洋和日本流行樂風影響的流行樂壇為之驚艷,她的成功也成為了原住民奮起的重要象徵,2009年更以原住民本名阿密特發表實驗性的專輯,題材接觸自殺、同性戀、女性意識等過去鮮少被關注的議題 (我猜想這種音樂理念也許傳承自張雨生)



五月天深受The Beatles的影響,希望以搖滾樂傳達理念來改變世界,第一張專輯裡頭的志明與春嬌是第一首台語搖滾情歌,在當時主流幾乎全是國語歌年代開創新的一派。經由五月天的走紅,以往被大眾忽略的地下樂團也如雨後春筍冒出頭,此後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還有非常多優秀的開創性的歌手,優客李林的第一首主打歌認錯造成的轟動,庾澄慶報告班長唱出華語第一首Rap歌曲,陶喆首度把R&B唱腔帶入華語音樂,周杰倫在音樂中融合各種元素、方文山充滿畫面與意象的詞,陳綺貞的創作型民謠搖滾,張懸則率直地藉由流行歌傳達她的人生哲學,以及盧廣仲的無厘頭。



這些人全在流行歌壇上佔有無法取代的地位,原創的效果對於流行歌壇以及社會的影響以數學的語言來說明便是"傳達了很大的資訊量",在消息理論中,我們使用Self-information用來表示隨機變數某個特定結果的資訊量。



假設一個隨機變數X的機率分布為p(x)時,當該隨機變數等於某個特定結果x時的self-information

I(x) = - log( p (X=x) )

我們可以看到當p(X=x)越小時,所產生的資訊量就越大。也就是越不常發生的事情傳達越多資訊。



假設台灣為兩千萬人口,兩千萬人中出現了一個張惠妹(機率為兩千萬分之一),那麼這個結果x所傳達的資訊量為

I(x) = - log( 1 / (兩千萬) ) = 16.8112 (bits)

若緊接在張惠妹之後的許多原住民朋友出現,同樣有張惠妹的嗓音,能動能靜的表演能力。第k個出現的"張惠妹"則傳達了

I_k (x) = - log (k / (兩千萬)) = 16.8112 - log (k) (bits)

的資訊量,也就是說當你是第2, 4, 8, 16, 32個張惠妹時,你所表達的資訊量相較於原創的人減少了1, 2, 3, 4, 5bits



也許你會說,第二個張惠妹的出現,資訊量減少了1bit,聽起來似乎還好。然而我們曉得M個bits的資訊量可以表示2^M個數字(e.g., 1 Byte = 8 bits 可以表示256個數字: [0, 255])。每減少一個bit時,其所表示的意義便是該資訊量所能表示的數字數量減半。這說明了後人的影響力是成Exponential的速度在遞減!



另外讓我們看看人口對於此資訊量的影響,假設人口為N,則第一個張惠妹傳達了 log(N) (bits),而第二名是 log(N) - 1 (bits)
在這個情況下,第一名所傳達的資訊量可表示N個數字,而第二名只可表示N/2個。兩者的差距隨著人口數量線性遞增。



這也是為什麼總是原創的歌手幾乎得到了所有的關注。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張惠妹之後,許多實力派的原住民歌手漸漸冒出頭,如張惠妹的妹妹與表妹組成團體阿妹妹、動力火車、A-Lin、戴愛玲等等,儘管身分類似,歌聲或許不輸給張惠妹,但是所產生的影響就是永遠沒有辦法與張惠妹相提並論。又例如楊培安雖然和張雨生一樣擁有高亢的嗓音,在歌迷心中的地位與張雨生仍然相差一大截。鄧麗君在中國走紅之後出現了一群模仿鄧麗君風格的歌手(李谷一、朱明瑛、程琳等),每一個都有大陸的鄧麗君之稱,卻沒有一個可以達到(甚至接近)鄧麗君的影響力。方大同的R&B儘管出色,華語R&B之王永遠還是陶喆。



在許多社會的現象也可以觀察到同樣的道理,比如說林志玲崛起後出現了一群新生代的模特兒,娛樂新聞常報導某某人是小林志玲或是林志玲的接班人,但是隨著熱潮過去後,舞台上留在焦點下的還是只有林志玲一人。



這提醒了我們很重要的一點,不論做甚麼事情,都要試著去尋找自己所獨特無法取代的地方,學習初期或許可以依靠模仿,但若走不出自己的風格,則這些努力所產生的影響,便會隨著大眾的爭相模仿而極快速地消失殆盡。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